肠镜检查并发肠穿孔怎么样?肠镜是目前临床实践中最常用、有效的诊治结直肠疾病方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检查,但是结肠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极少数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有关文献报道诊断性结肠镜穿孔0.03%~0.65%,治疗性结肠镜穿孔率0.073%~2.14%。尽管结肠镜检查及治疗并发穿孔比例较低,但发生后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根据有关文献报道,诊断性结肠镜检查穿孔发生率0.03%~0.65%,治疗性结肠镜穿孔发生率0.073%~2.14%。本组病人中发生诊断性穿孔5例,发生率0.031%,治疗性穿孔3例,发生率0.118%。
肠镜检查并发肠穿孔怎么样?诊断性肠穿孔的常见原因:
一、器械对肠壁的机械性损伤。操作过程粗暴,没有遵循寻腔进镜的原则,在未见肠腔走向情况下盲目插镜,镜端对肠壁造成损伤。结肠肠管游离,肠镜在肠腔内结襻,检查时带襻强行进镜,导致撕裂穿孔。
二、检查过程中过度充气造成肠腔内压力过大,容易使肠壁扩张变薄而造成穿孔。
三、结肠有潜在薄弱病变如憩室、溃疡、肿瘤等或有手术史而造成粘连,将大大增加穿孔风险。肠穿孔最常见于乙状结肠及其移行部,因该处肠管冗长迂曲、游离性较大,检查过程中游离的肠管容易被拉长或镜身容易结襟,从而引起穿孔。
肠镜检查并发肠穿孔怎么样?治疗性肠穿孔是肠息肉摘除手术常见并发症,镜下处理息肉的方法有活检钳咬取、热活钳切除、圈套术及镜下粘膜下注水圈套术等,以圈套术最常见。
治疗性肠穿孔一般多见于为无蒂息肉、黏膜下脂肪瘤或平滑肌瘤行圈套切除术时。无蒂或宽基息肉圈套后未提起形成假蒂,右半结肠肠壁较薄,圈套时电凝过度,容易使肠壁全层性损伤,发生凝固性坏死导致穿孔。
一旦发生肠穿孔,必需及时治疗。对于较大的穿孔,尤其是合并感染或肠道准备欠佳导致有较多内容物流入腹腔时,应尽早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行穿孔修补加肠造瘘术;对于肠道准备清洁且无合并肠道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如穿孔时间短,腹腔污染轻,可采用单纯性穿孔修补术。
应严格掌握保守治疗的适应症,慎重选择保守治疗,如息肉圈套摘除后,仅仅表现为局限性腹痛、发热,血象升高,查体腹部压痛局限,临床上称为电凝综合征,可考虑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但是在保守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如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症状,应立即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