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怎么回事 如何预防老年女性骨质疏松?专家介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 峰骨量的高低与遗传因素有关。①种族:高加索人与亚洲人的峰骨量较低,因而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更大。②家族史:年轻女性的骨密度与其父母的骨密度具有显著相关性。③同卵双胎的骨密度具有更大的相似性。④维生素D先天性缺乏常伴随骨密度减低。
2.营养 适当摄入钙质,可以增加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性。摄入钙的吸收率在儿童期为75%,在成人为30%~50%。在成人早期补充钙质可以增加骨矿物质量。摄入障碍多伴有骨密度减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摄入钙量为500mg。美国营养学家则推荐800mg。我国营养学家建议采用美国钙摄入标准。儿童期、妊娠期和哺乳期钙摄入量要增加至每日1000~1500mg。
3.运动 运动能够刺激骨改进循环。骨量的维持或骨肥大依赖于运动的类型、频度与抗重力效果。青春期的运动能够增加骨矿物质量,但过度的运动不仅不能增加骨矿物质量,反而降低骨矿物质量,这是必须避免的。同时,运动必须规律,持之以恒。如果运动的强度或频率降低,运动对骨的效应也将降低。
4.内分泌状态
(1)月经周期与雌激素及孕激素可导致骨矿物质量变化:月经初潮越早,其后的骨矿物质量越大,初潮越迟,骨密度越小。停止排卵的妇女比继续排卵的妇女骨密度要低。妇女在绝经前主要为雌二醇,在绝经后主要为雌酮。雌激素的转化过程主要在脂肪中完成。因此,肥胖妇女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低于消瘦妇女。雌激素对骨的影响,一是影响成骨细胞,提高成骨细胞的数量,增加成骨细胞合成胶原,增加成骨细胞上的前列腺素受体数量。二是抑制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此外,雌激素还能抑制甲状旁腺素活性、刺激降钙素分泌、促进胃肠道吸收钙及促进维生素D向活性方式转化等作用。
(2)甲状旁腺:由甲状旁腺素分泌。该激素能够提高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当甲状旁腺素分泌过剩时,骨更新加速。但只要破骨/成骨细胞维持活性平衡,骨量不会减少。
(3)维生素D: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为1,25-二羟维生素D3,具有两方面功能,一是促进肠道吸收钙磷,二是在骨中增加骨骼更新部位破骨细胞的活性,并能刺激成骨细胞合成蛋白质,同时参与骨基质的矿化。缺乏维生素D将导致类骨质矿化障碍,发生骨软化症。但维生素D过量反而发生骨丢失。
(4)降钙素:由甲状旁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其主要生理功能为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药理性应用可减低骨更新速率。
(5)甲状腺素:T3、T4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骨细胞功能。甲亢可导致骨吸收部位增多与骨吸收增强,引起骨矿物质丢失。骨细胞对外源性甲状腺素极为敏感。
(6)糖皮质激素:骨细胞上有糖皮质激素受体,过剩的激素活性将导致成骨细胞功能受抑制。
(7)雄性激素:伴有性腺功能减退的男性患者常患骨质疏松症。通过补充雄激素可以预防发生骨质疏松症。雄激素在绝经后妇女中所起的生理作用更大。已有研究表明,用雌激素及激素联合治疗骨质疏松症,比单用雌激素效果更大。
如何预防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温馨提醒:对绝经前后妇女,骨量相对低者,要努力做到尽可能防止骨量过度丢失,比较有效地防治方法是使用雌激素,摄入足量的钙,1000~1500mg/d钙。抑制骨的吸收,减少骨丢失。
对老年人采取必要措施,预防跌倒。应尽力减少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而呈指数增加的跌倒的可能性。容易引起跌倒的疾病和损伤,应加以有效的治疗。避免和慎用易致平衡失调的药物。应对老年人加强教育。对饭后起立,夜间起床,下雨、下雪,地面上有冰、有水,负重易跌倒等情况,应加倍小心。夜间上厕所应开灯。对高危人群可采用佩带髋部保护物。
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骨质疏松迅速进展。妇女大多数在50岁左右停经。自**1次月经出现至少1年不来月经才能认为是停经。由于手术停经者也不少见,有的病人卵巢仍保留,有时表现无月经,但不出现内分泌症状,并非真正停经。而另一些病人卵巢已被切除,应视为真正停经。因此,**地说,应根据雌激素水平来决定是否真正停经。
绝经后常见临床表现为身体发热,发红,主要在上半身,可突然发生或情绪冲动后发作,继以出汗,特别在夜间。另外常见的症状为阴道分泌减少,性欲减退。可出现抑郁,工作失去信心。可出现失眠、头痛、关节痛等。根据症状轻重及禁忌证、适应证,有时需适量给予雌激素。雌激素不仅改善绝经后症状,还可控制骨吸收,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
雌激素对成人骨转换是否有影响尚存在争论,Lindsay(1978)对绝经后妇女应用最小剂量结合雌激素及炔雌醇-3-甲醚,短期给予者,可以有效防止骨丢失。不同剂量均有效。长期给予者(超过10年),可防止因脊椎骨压缩骨折而引起的身高降低,也减少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该作者进行动态组织计量检查,发现骨形成慢性降低,但骨吸收也降低。该作者认为雌激素可能通过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轴调节而间接作用。
有的作者认为,雌激素对骨的丢失影响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因此欲达到预防目的,应在绝经后早期给予。
老年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常伴有骨折,因此需要及时进行预防治疗。一方面减缓骨丢失率,另一方面在于恢复已丢失的骨量。还应缓解症状。目前常用药物一种是抗骨吸收剂,如钙制剂、雌激素、降钙素及双磷酸盐。从理论上讲,这些抗骨吸收剂可增加由于正常骨耦联机制被拆离而丢失的骨量,尽管这种增加比较微小也比较短暂,至多只能维持1~2年。
对已发生骨折的骨质疏松病人,说明骨量已经减少,不仅需要防止骨量进一步丢失,更需要恢复已丢失的骨量。一些阳性骨形成剂如氟化钠、合成类固醇等可刺激骨形成,预防性治疗在于稳定骨量,而恢复性治疗在于恢复骨量,目前均使骨量达到理论骨折阈值以上。
另外,不管采用任何治疗方法,都需要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等促进骨矿化药物。
更多体检资讯,敬请关注中康体检网( www.viptijia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