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完之后,只要看一眼体检报告,就能知道自己的身体有没有问题。
小小一管血,为何能看到那么多“身体信息”呢?和细胞染色分不开。
血细胞染色是形态学检查的基础,其染色效果决定了血细胞识别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水平。
是谁第一个想到给那么小的细胞染色的呢?
奇才— —保罗·埃里希
世界上第一想到给细胞染色的人,就是组织学家、免疫学家、化学疗法的先驱、科学史上罕见的奇才— —保罗·埃里希。
保罗·埃里希1854年出生在位于柏林东南24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现在是波兰的一部分),他是个犹太人。
埃里希六七岁时,就在表哥卡尔·维格特关注的目光下开始追寻他所热爱的科学了。
维格特年长保罗9岁,是一位知名的病理学家,他于1860年前后发现,在德国用于纺织业的合成染料苯胺染色剂在标记人和动物组织时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它不会使组织周围的细节变得模糊不清。
这种着色能力很强的染料不但使组织变亮,而且明贤暴露了他们的差异与结构,从而使显微标本的观察分析变得更加容易。
魏格特将这一重要发现介绍给了他的表弟,保罗从此开始了他自己的实验。
1872年,保罗离开家乡进入布雷斯劳大学学习医学。按照那时流行的做法,他每年都转学,以便能够师从于***的教师。
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埃里希在19世纪最伟大的解剖学家之一威廉·瓦尔代尔的指导下,发明了一种技术:“选择性染色技术”,将表格的发现向前推进了一步。
使用自己配置的染料,他发现每个组织标本中的细胞成分会对染料作出不同的反应,并且展现出不同的颜色深浅,其形态非同寻常地清晰,与原来的技术相比较,就如同高清晰度电视与普通电视的却别。
埃里希并不只是满足简单地观察人体内大量吸引着他而且令他印象深刻地细胞,而且试图找到那些使染色剂能够固定在标本上的原因。
细胞染色的演进
俄罗斯学者ROMANOWAKY首创了含有亚甲蓝和伊红的罗氏染色法。
1901年利什曼、1902年瑞氏、1902年姬姆萨分别根据罗氏染色剂用伊红和亚甲蓝混合而成的原理,设计了3种不同特点的染色剂,并成批生产出染色粉剂,从而建立了经典染色法,并一直使用至今。
1941年Field提出了两色分染法,即在不用甲醇作为溶剂的前提下,先用一种染色液染色,后用另一种染色液染色。两色分染法的染色时间可缩短,且价格低廉。
两色分染法虽然染色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患者的等候时间,但手续繁杂,且需经常更换染色液。因此,国内外学者均着手研究促染技术。
Mcdonald在染液中加入Na2HPO4 和KH2PO4以控制其pH值, 可缩短染色时间,亦可以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促染。
经典染色法和快速染色法用于临床以后, 由于每个实验工作者都只习惯于本实验室的染色方法, 实验室之间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会诊时, 常引起争论甚至作出不同的形态学诊断。
为了克服不同种类染色的效果差异以及实验室间不同的染色标准, ICSH成立了血和骨髓片染色和染色方法小组, 并确立了一套标准的血涂片染色方法。
由于推荐方法中的天青B提纯费用较高,因此标准染色法在国内推广缓慢。
瑞氏染色对细胞质成分及中性颗粒着色好, 而对细胞核的染色不如姬姆萨染色, 采用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染色, 兼取两者之长, 可使血细胞的胞质、颗粒及胞核等获得较为满意的染色效果。
因此, 混合染色法引起了国内外实验室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 混合染色法优于单一染色法。
为了提高血片、骨髓片染色效果, 国内外仍不断对染色技术加以改进:
有的在染色液快速溶解方面进行了改良;
有的在分化剂使用方面进行了改良;
有的在血膜外形成一层液态膜方面进行了改良;
也有的在微波快速染色方面进行了改良。

关于血常规检测中的细胞染色,你是不是更了解了呢?
更多体检知识,敬请关注中康体检网( www.viptijia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