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脂小知识
①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或是人们通常讲的高血脂,指的是血清总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升高、混合性血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其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危害**。
②血脂异常如何防治
要预防血脂异常首先要改善饮食结构,减少饮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尽量低盐限油,少吃高热、高蛋白类食物,避免酗酒和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此外,男性在40岁后应重视定期体检,接受血脂异常筛查,主动监控自身血脂状况。女性在绝经期后更应该重视体检报告的异常情况,针对自身问题对症治疗。血脂异常的高危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脂药。
但对于血脂异常,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东风副院长说有些人误认为“高血脂”就是“高甘油三酯”,其实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危害**。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胆固醇也分“好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则是“坏胆固醇”,因为它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还会破裂或脱落,掉下来的小斑块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死亡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
还有就是认为所有人的胆固醇控制标准都是相同的。其实不然,并非所有人的胆固醇控制目标都一样。我国目前大部分医院的血脂化验单上,只有血总胆固醇高于6.2毫摩尔/升(6.2mmol/L)才标明为异常。而这个数值是健康人胆固醇的标准。不同危险程度的人有着不同的“坏胆固醇”正常值。总体来讲危险性越高的人群,其“坏胆固醇”水平必须控制得越低。
二、高危人群建议
①极高危人群
曾患有急性心梗、不稳定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是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血脂异常时,以降低“坏”胆固醇作为首要目标,应尽早服用药物,剂量可以较大,并将“坏”胆固醇降到正常值。
②高危人群
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周围动脉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肾脏病(2至5期),或高血压合并3个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大于45岁、女性大于55岁、吸烟、肥胖和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等)患者。在治疗血脂异常时应将“坏”胆固醇降到正常值。
③中危人群
患有高血压同时合并上面的1个其他危险因素,或者同时具有3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血脂异常时应将“坏”胆固醇降到正常值。
④低危人群
无高血压并且其他危险因素小于3个的患者属于低危人群,应控制“坏”胆固醇降到正常值。
血脂检查已经成为体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过,真正能看明白血脂化验单的人却不多。在血脂化验单中最重要的一项数据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坏胆固醇”,LDL-C)。对于那些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人而言,尤其要小心,不要被化验单上的数值和箭头蒙蔽,从而耽搁了治疗。
一般来说,血脂化验通常包括四项内容: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又被叫做“坏胆固醇”。所谓“坏胆固醇”,顾名思义会给人们带来健康隐患。因为在“坏胆固醇”进入血管时,会潜伏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血脂化验单中最重要的一项数据。可是,部分人群往往会被它的正常值所蒙蔽,不知其中的奥妙,以为化验单上没有箭头显示,他们就属于安全范围了。殊不知,“坏胆固醇”的正常值只是针对健康人而言。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三种其中任意一种,再加上有吸烟、肥胖、年龄大于45岁等危险因素中任何一项的人群来说,“坏胆固醇”对他们的威胁更大,若是没看见箭头就“糊里糊涂地放心”将有可能带来更大的威胁。
更多体检知识,敬请关注中康体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