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出生的宝宝,都会经过一项常规的检查叫听力筛查。大家都知道听力是人的重要生命指标之一,新生宝宝应该做听力筛查,排除听力障碍,为以后的正常生活做好准备。那么什么是听力筛查呢?下面小编带您去看一看。 什么是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对每一个新出生的宝宝在住院期间进行的听力学检测,主要是通过仪器来检测宝宝耳蜗的功能,而不是看宝宝是否听得见声音。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检测,在新生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的检查。检查结果有“通过”和“未通过”两种。未通过的宝宝必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最终确定是否真正存在听损伤以及听损伤的程度和性质。
新生儿出生后多久做听力筛查
正常出生的新生宝宝通常在出生48个小时之后接受初次听力筛查,如果宝宝出生后即住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病情稳定后,在出院前再进行初次听力筛查。宝宝初次筛查未通过,要在出生后30天或42天左右接受听力复筛。宝宝复筛仍未通过,要在3个月内转诊至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性检查。检查确定是否真正存在听力损伤,确诊为听损伤的,需要明确听损伤的程度和性质,及时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和康复。
做听力筛查的作用
为什么强调要在婴儿一出生就进行听力筛查呢?听觉系统的正常发育,取决于1岁以内这段敏感时期声音的足够刺激(包括足够的强度和时间),以及小儿对其听觉和语言中枢系统的应用。美国的研究显示,婴幼儿1岁以内的语言学习能力最强,即使在熟睡时,也能学习到大人对他们说的话,而1岁之后,这种能力逐渐消失。所以,对听力缺陷的患儿早期干预很重要。错过了**的康复时机才发现听力障碍,会发展为终身残疾,成为聋哑人。有权威研究显示,孩子如果在3个月被确诊听力缺陷并开始康复训练和治疗,直到3岁时,可掌握800个单词,这相当于3岁正常儿童掌握单词量的80%。如在6个月被确诊有问题并开始康复治疗,到3岁,掌握的单词量下降到600个;到2岁才诊断听力障碍、开始训练治疗,3岁时最多只能掌握100个单词。三四岁以后才诊断听力障碍,即使经过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手术等积极治疗,这时虽然能听到声音,但学习起来还是很吃力。后期,孩子的中枢神经对声音的分辨能力不如1岁的那么好。宝宝听外界声音的能力减退或丧失,获得语言的能力也会随之减退或丧失,无法说出让人们能理解的语言,因而不能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最终只能成为聋哑人。遗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宝宝出生以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孩子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这时才开展语言听力康复治疗,已错过了听力和语言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孩子能康复的机会很小。对有听力损伤的孩子早期进行干预治疗,使其听觉系统受到应有的声音刺激而不断发育完善,将会促使孩子的听力和语言能力达到或接近健康儿童的水平。尽可能早地发现有听力障碍的个体,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之前就能得到适当的干预,以使语言发育不受到损害,无疑对提高人口素质、降低聋哑儿童的发生率,促进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
如何正确看到听力筛查
一旦自己的宝宝不能通过听力筛查,父母往往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因此,需要对听力筛查结果有个正确的认识。一般来说,不能通过听力筛查仅仅表示听力学意义上可能存在异常,可能存在耳蜗的异常,也可能由于耳道狭小或堵塞影响了声音的传导,还可能是环境噪音过大或孩子配合不佳(活动或哭吵)所致。另外,检查人员缺乏经验有时也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听力筛查只是筛查,并不能下定论,筛查报告单上一般也不会写上正常或异常,而是表达为“阴性”或“阳性”,“通过”或“未通过”等。如果**筛查不能通过,父母不必过分担心,但必须进一步复查。若经过2-3次复查仍无法通过,则应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争取在生后3个月内作出明确诊断。如果耳声发射法听力筛查“通过”,能说明在孩子的外耳道记录到正常耳声反应,表明外周听觉器官功能正常。在有些情况下外周听觉器官正常,但存在蜗后神经通路异常,则无法被耳声发射法检查发现。此外,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听力也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受损,即使通过了听力筛查,也应该加强卫生保健,防止后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生。
中康体检网小编温馨提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如渴而穿井,不亦晚哉!因此,早期发现并治疗疾病,是保持健康及长寿的重要措施。通过定期的体检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以达到三早预防的效果!